5G商用热度不减,而6G技术也正在成为行业的全新焦点。
“6G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移动信息网络,在5G发展演进的基础上,提供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等一体融合的多维能力服务体系,是各前沿技术的集中体现,”6月29日,在2023中国移动6G协同创新论坛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指出,“将带动更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而在6月28日正式开幕的2023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6G亦是高频关键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大会上表示,当前5G新技术蓬勃发展、6G已渐行渐近。“目前,信息通信技术正加速演进,我国要持续夯实基础、积极探索6G关键技术、深化融合应用等,持续激发全球数字经济活力。”
6G技术研发脚步渐行渐近,未来又将为行业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
关键节点
随着ITU明确6G愿景与指标体系,同时工信部全球率先将6GHz用于5G/6G系统,当前6G技术的发展正迎来关键节点。
近日,国际电联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建议书》指出,面向2030及未来的6G系统将推动实现包容性、泛在连接、可持续性、创新性、安全性、隐私性和弹性、标准化和互操作、互通性等目标,支撑构建包容性的信息社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议书提到,6G将实现人、机、物的连接,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同时,有望将感知和人工智能等能力融合到网络中,成为承载新用户、赋能新应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6G用户和应用将呈现泛在智能、泛在计算、沉浸式多媒体和多感官通信、数字孪生和虚拟世界、智能工业应用、数字健康与福祉、泛在连接、传感和通信融合、可持续性等九大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新版《规定》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率先在全球将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含5G/6G)系统。工信部表示,此举有利于稳定5G/6G产业预期,推动5G/6G频谱资源全球或区域划分一致,为5G/6G发展提供所必需的中频段频率资源,促进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在本次MWC上海上,运营商企业也同样颇为关注6G的技术演进。“虽然我们正在全面推进5G技术的发展,但6G我们也需要同步推进诸多方面的研发,要聚焦逼近‘香农极限’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重点的领域,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新型网络架构、通感算一体、智慧内生等关键技术,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指出。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则表示,5G核心技术攻关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中国电信正在体系化地开展6G至简网络架构创新,重点研究近域蜂窝融合、空天一体化等关键核心技术,与标准组织、产业伙伴紧密合作,推进制定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最近ITU通过了6G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这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6G技术正在迎来关键节点。”在2023中国移动6G协同创新论坛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晓云指出,移动通信十年一代,当前ITU明确6G愿景与指标体系,工信部全球率先将6GHz用于5G/6G系统,6G研发进入加速期。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5G技术而言,6G技术无论是研究启动或是框架确定,其时间节点均大大提前。以十年为周期,6G技术研究启动相较5G技术提前5年,6G框架及建议书确定时间提前2年,6G频率规划提前4年。在王晓云看来,这一方面说明业界愈发重视6G技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6G的技术演进相较5G越来越复杂。
王晓云指出,如果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分为框架及总体目标发布、标准启动(M2)、标准冻结(M3)、网络试验(M4)、商用落地(M5)五个阶段,当前6G技术介于M1与M2之间,预计标准启动阶段将在2023年至2025年。
“当前6G还在起步期,预期未来头部通信企业将围绕6G技术标准展开深度博弈和竞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指出。
三重挑战
6G技术正在持续演进,未来应用场景亦值得期待。
《建议书》提出,在典型场景方面,6G在5G三大场景基础上增强和扩展,包含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等6G六大场景。
王晓云指出,6G六大典型场景涵盖“覆盖全域化、性能沉浸化、要素融合化、网络平台化”特征,未来网络将从通信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
其中,性能沉浸化意味着5G三大场景的增强,要素融合化意味着AI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覆盖全域化意味着泛在连接。网络平台化则是基座所在,亦即网络成为聚合相关业务能力的“平台”,供需动态匹配,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移动信息服务。
“个人认为,一方面在于提高高性能互联网的覆盖力,比如卫星互联网通信,另一个是多功能通信网络,比如网络不仅仅解决通信问题,也提供算力,优化通信网络能源供给。”盘和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与此同时,王晓云表示,当前6G技术创新也同样面临“三重挑战”。首先,随着通信容量逼近香农极限、摩尔定律接近极限以及场景需求更加细致多样,6G技术需要原创技术突破;其次,6G技术也需要融合技术创新,包括AI与通信、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此外,6G技术创新也同样需要网络拓展持续创新。
面对6G技术创新的诸多挑战,运营商也在持续探索。29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6G公共试验验证平台,将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开放的、场景化的联合研发和试验环境,支持各种新型业务和应用场景的验证,降低6G关键技术研发门槛,加速原创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形成共识,助力形成全球统一6G标准。
同时,中国移动还发布了“6G协同创新样机平台成果”,将深度协同各方合作伙伴,持续加强6G技术联合攻关,推动6G产业融合发展;发布“天行者低空经济先驱行动计划”,希望产业各方凝聚力量、携手创新。
“6G的挑战很多,当前通信网络接近物理极限,未来6G网络需要打破现有通信网络发展框架和模式。”盘和林指出,“我认为6G研发应该围绕应用场景,为应用场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微观网络技术的发展,才是6G发展的重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